雜誌文章

中醫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探討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摘要】有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專家指出:早期自我發現,有發燒、關節痛、光過敏、面頰紅斑、脱髮、口腔溃瘍、雷諾現象等或两個以上臟器病變,有机會是病發系統性紅斑狼瘡。 【關健詞】中醫、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鞏固、小結 【內文】當然紅斑狼瘡的診斷是很困難的,特别是早期,可能就只會出現一两個很不明顯的症状,容易被誤診,比如病人可能剛開始就只是出現了腎臟的症狀(蛋白尿等),這時就容易被誤診為腎炎,還有的病人會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容易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有的病人會出現造血系統的损害,如血小板减少、白細胞低下、貧血等,很容易被誤診為血液系統疾病,所以早期由於症狀不典型、出現的症狀比較單一,容易出現誤診,但是如果結合臨床檢查特别是免疫學檢查、綜合地進行考虑絕大多數病人是可以得到确診的。 發燒是紅斑狼瘡患者比較多見的症狀,但是普通情况下的發燒最常見的還是感染,如果找不到感染病灶,特别是經過檢查两周以后還不能确診(尤其是年輕女性)就應該做一些免疫學檢查,看看這種發燒是不是红斑狼瘡的早期症狀。 內地紅斑狼瘡的醫學研究學者趙育松﹝1﹞指出:紅斑狼瘡病人早期有大約90%都有關節炎和關節痛的情况,這種關節炎很像類風湿,但還是有區别的,如腫脹相對比較少、晨僵時間比較短、X線檢查通常骨頭没有破坏,類風湿在两三年内80%-90%都有關節破坏。    光過敏和面部紅斑在紅斑狼瘡的早期表現當中還是很重要的,光過敏是指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面部皮膚或身體其它裸露皮膚後,皮膚就開始出現發紅、發痒,如果已經出現紅斑的部位經過照射后就會出現微微腫脹的情况,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日光過敏患者都是红斑狼瘡。如两颧部和鼻根部都出現了比較典型的紅斑,形成了一個蝶形的狀態,蝶形紅斑的特點是在鼻唇溝部位皮膚是正常的,出現蝶形紅斑狼瘡的病人盡管是只有這一個症狀或身體其它部位還没有發現,大多異常的情况下也需要高度怀疑是红斑狼瘡,因為蝶形紅斑在紅斑狼瘡的診斷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紅斑狼瘡的脱髮是弥漫性的,整個頭髮都脱得比較多,特點是前额部的頭髮短、脆、容易折斷、周圍的頭髮也很稀疏。還有紅斑狼瘡引起的口腔潰瘍大部分病人都没有疼痛的表現。 所謂雷諾現象就是病人的手指或脚趾在受到寒冷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會出現指端一個或几個階段性的蒼白無血色,經過几分鐘以后就會變成青紫色或紫紅色,然后又會恢复到皮膚正常,這個過程就叫做雷諾現象。雷諾現象也是紅斑狼瘡的早期症狀之一,但是並非紅斑狼瘡特有的症狀,出現這種現象需要專科醫生結合臨床其它情况来進行确診。 紅斑狼瘡侵犯多個器官,有時就會出現两個以上的器官受累,還需要做一些免疫檢查,化驗所只需要病人採2-3毫升的血,很快就能得出結果,如果抗核抗体(ANA)(+)、抗雙鏈DNA抗体(+)、抗ENA抗体(抗Sm抗体)(+) 出現了陽性就應該高度怀疑是紅斑狼瘡,如果出現了陰性就要考虑做其他檢查,如腎活檢,由於紅斑狼瘡病人都有腎小球改變,所以這個檢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檢驗,進行有效的、正確的綜合性診斷。 如果一個紅斑狼瘡病人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到了病程的晚期各個器官都受到損害,比如出現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狼瘡腦病等,这三種情况都容易引致死亡,而且在紅斑狼瘡的發病過程中很容易感染,並且是很嚴重的感染,由於免疫功能低下缺陷使病情不可逆轉最終難逃厄運。  傳統的中醫中藥治療  紅斑狼瘡的病史悠久,其病征特點多樣,在古代中醫書籍中虽然没有 " 红斑狼瘡 " 的病名,但历代中醫經典記載的一些常用處方對紅斑狼瘡有积极的治療作用,特别是有些方劑對本病的某些証候群或某一症狀作用較好。紅斑狼瘡的紅斑形態有蝴蝶形的紅斑,盤状紅斑,水腫性紅斑,環狀紅斑,多形性紅斑;皮疹,有紅色皮疹,丘疹,斑丘疹,還有网狀青斑,青紫斑,色素斑,色素沉着等,中醫把這些病變稱作蝴蝶斑,日晒瘡,瘟毒發斑等,這些皮膚斑疹是紅斑狼瘡最直觀的特征性症狀,中醫認識紅斑狼瘡也是縱皮膚的斑疹開始。  一、熱毒熾盛        相當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活動期,面部蝶形紅斑,色鮮艳,皮膚紫斑,關節肌肉疼痛,伴高熱,煩躁口渴,抽搐,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黄腻,脈洪數或细數;治療以清熱凉血、化斑解毒為主,方藥以犀角地黄湯合黄連解毒湯加减:水牛角粉、生地、丹皮、芍藥、黄連、黄芩、黄柏、栀子、玄參、竹葉心、金銀花等。  二、陰虚火旺         斑疹暗紅,關節痛,足跟痛,伴有不規則發熱或持續性低熱,手足心熱,心煩失眼,疲乏無力,自汗盗汗,面浮紅,月經量少或閉經,舌紅红,苔薄,脈细數;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方藥選用六味地黄丸合大補陰丸、清骨散加减:熟地、炒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黄柏、知母、龜版、銀柴胡、鳖甲、炙甘草、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連等。 三、脾腎陽虚      ...

中醫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探討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摘要】有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專家指出:早期自我發現,有發燒、關節痛、光過敏、面頰紅斑、脱髮、口腔溃瘍、雷諾現象等或两個以上臟器病變,有机會是病發系統性紅斑狼瘡。 【關健詞】中醫、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鞏固、小結 【內文】當然紅斑狼瘡的診斷是很困難的,特别是早期,可能就只會出現一两個很不明顯的症状,容易被誤診,比如病人可能剛開始就只是出現了腎臟的症狀(蛋白尿等),這時就容易被誤診為腎炎,還有的病人會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容易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有的病人會出現造血系統的损害,如血小板减少、白細胞低下、貧血等,很容易被誤診為血液系統疾病,所以早期由於症狀不典型、出現的症狀比較單一,容易出現誤診,但是如果結合臨床檢查特别是免疫學檢查、綜合地進行考虑絕大多數病人是可以得到确診的。 發燒是紅斑狼瘡患者比較多見的症狀,但是普通情况下的發燒最常見的還是感染,如果找不到感染病灶,特别是經過檢查两周以后還不能确診(尤其是年輕女性)就應該做一些免疫學檢查,看看這種發燒是不是红斑狼瘡的早期症狀。 內地紅斑狼瘡的醫學研究學者趙育松﹝1﹞指出:紅斑狼瘡病人早期有大約90%都有關節炎和關節痛的情况,這種關節炎很像類風湿,但還是有區别的,如腫脹相對比較少、晨僵時間比較短、X線檢查通常骨頭没有破坏,類風湿在两三年内80%-90%都有關節破坏。    光過敏和面部紅斑在紅斑狼瘡的早期表現當中還是很重要的,光過敏是指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面部皮膚或身體其它裸露皮膚後,皮膚就開始出現發紅、發痒,如果已經出現紅斑的部位經過照射后就會出現微微腫脹的情况,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日光過敏患者都是红斑狼瘡。如两颧部和鼻根部都出現了比較典型的紅斑,形成了一個蝶形的狀態,蝶形紅斑的特點是在鼻唇溝部位皮膚是正常的,出現蝶形紅斑狼瘡的病人盡管是只有這一個症狀或身體其它部位還没有發現,大多異常的情况下也需要高度怀疑是红斑狼瘡,因為蝶形紅斑在紅斑狼瘡的診斷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紅斑狼瘡的脱髮是弥漫性的,整個頭髮都脱得比較多,特點是前额部的頭髮短、脆、容易折斷、周圍的頭髮也很稀疏。還有紅斑狼瘡引起的口腔潰瘍大部分病人都没有疼痛的表現。 所謂雷諾現象就是病人的手指或脚趾在受到寒冷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會出現指端一個或几個階段性的蒼白無血色,經過几分鐘以后就會變成青紫色或紫紅色,然后又會恢复到皮膚正常,這個過程就叫做雷諾現象。雷諾現象也是紅斑狼瘡的早期症狀之一,但是並非紅斑狼瘡特有的症狀,出現這種現象需要專科醫生結合臨床其它情况来進行确診。 紅斑狼瘡侵犯多個器官,有時就會出現两個以上的器官受累,還需要做一些免疫檢查,化驗所只需要病人採2-3毫升的血,很快就能得出結果,如果抗核抗体(ANA)(+)、抗雙鏈DNA抗体(+)、抗ENA抗体(抗Sm抗体)(+) 出現了陽性就應該高度怀疑是紅斑狼瘡,如果出現了陰性就要考虑做其他檢查,如腎活檢,由於紅斑狼瘡病人都有腎小球改變,所以這個檢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檢驗,進行有效的、正確的綜合性診斷。 如果一個紅斑狼瘡病人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到了病程的晚期各個器官都受到損害,比如出現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狼瘡腦病等,这三種情况都容易引致死亡,而且在紅斑狼瘡的發病過程中很容易感染,並且是很嚴重的感染,由於免疫功能低下缺陷使病情不可逆轉最終難逃厄運。  傳統的中醫中藥治療  紅斑狼瘡的病史悠久,其病征特點多樣,在古代中醫書籍中虽然没有 " 红斑狼瘡 " 的病名,但历代中醫經典記載的一些常用處方對紅斑狼瘡有积极的治療作用,特别是有些方劑對本病的某些証候群或某一症狀作用較好。紅斑狼瘡的紅斑形態有蝴蝶形的紅斑,盤状紅斑,水腫性紅斑,環狀紅斑,多形性紅斑;皮疹,有紅色皮疹,丘疹,斑丘疹,還有网狀青斑,青紫斑,色素斑,色素沉着等,中醫把這些病變稱作蝴蝶斑,日晒瘡,瘟毒發斑等,這些皮膚斑疹是紅斑狼瘡最直觀的特征性症狀,中醫認識紅斑狼瘡也是縱皮膚的斑疹開始。  一、熱毒熾盛        相當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活動期,面部蝶形紅斑,色鮮艳,皮膚紫斑,關節肌肉疼痛,伴高熱,煩躁口渴,抽搐,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黄腻,脈洪數或细數;治療以清熱凉血、化斑解毒為主,方藥以犀角地黄湯合黄連解毒湯加减:水牛角粉、生地、丹皮、芍藥、黄連、黄芩、黄柏、栀子、玄參、竹葉心、金銀花等。  二、陰虚火旺         斑疹暗紅,關節痛,足跟痛,伴有不規則發熱或持續性低熱,手足心熱,心煩失眼,疲乏無力,自汗盗汗,面浮紅,月經量少或閉經,舌紅红,苔薄,脈细數;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方藥選用六味地黄丸合大補陰丸、清骨散加减:熟地、炒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黄柏、知母、龜版、銀柴胡、鳖甲、炙甘草、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連等。 三、脾腎陽虚      ...

中醫診斷鑑別與治療哮喘病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中醫認為哮喘病与肺、脾、腎最有關聯。《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併行。」由此可知,水飲精氣的散布,和脾、肺最有關係,古書又言:「脾為生痰之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而基於金水相生原理,若久病咳喘不愈,多須從腎著手調理。所以在論治咳嗽哮喘時多以肺、脾、腎三臟治理。 中醫辨証: 傳統中醫學上,氣喘(支氣管哮喘)屬於「哮證」範圍,致病機轉分先天內因與肺脾腎有關,及後天外因主要由於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飲食生冷、酸鹹、肥甘厚味等引起。 在臨床辨証可分: 發作期:寒性哮喘與熱性哮喘。 緩解期:表衛不固肺虛型、中氣衰餒脾虛型、元氣虧乏腎虛型。 中醫鑑別: 哮喘是指支氣管性哮喘。臨床特點是發作時胸悶、咳嗽,大多成典型呼氣性困難,伴有哮鳴聲。是因為支氣管對異物的高反應性,產生痙攣以致氣道狹窄,氣體通過時出現喘鳴聲。 中醫治療: 哮喘大發作時可見正虛邪實相互錯雜。 臨床上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 發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 久病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 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 中醫辨證分型: (1)寒哮(發作期): 證候:喘憋氣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初起多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表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證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風寒外襲,內合於肺,邪實氣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肺氣鬱閉,不得宣暢則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陰盛於內,陽氣不能宣達,故面色晦滯;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均為寒盛之。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 方中射幹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黃宣肺平喘;、生溫肺蠲飲降逆;溫肺止咳,合為辛開、苦降,酸收於一方;再加一味安中以調和諸葯。 痰湧喘逆不得卧加瀉肺滌痰;若表寒內飲,可用,配蘇子、萊菔子、杏仁等化痰利氣。 主治在肺,應為治哮的專方。 當代名醫程門雪認為此方是治哮證之祖方。 (2)熱哮(發作期):...

中醫診斷鑑別與治療哮喘病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中醫認為哮喘病与肺、脾、腎最有關聯。《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併行。」由此可知,水飲精氣的散布,和脾、肺最有關係,古書又言:「脾為生痰之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而基於金水相生原理,若久病咳喘不愈,多須從腎著手調理。所以在論治咳嗽哮喘時多以肺、脾、腎三臟治理。 中醫辨証: 傳統中醫學上,氣喘(支氣管哮喘)屬於「哮證」範圍,致病機轉分先天內因與肺脾腎有關,及後天外因主要由於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飲食生冷、酸鹹、肥甘厚味等引起。 在臨床辨証可分: 發作期:寒性哮喘與熱性哮喘。 緩解期:表衛不固肺虛型、中氣衰餒脾虛型、元氣虧乏腎虛型。 中醫鑑別: 哮喘是指支氣管性哮喘。臨床特點是發作時胸悶、咳嗽,大多成典型呼氣性困難,伴有哮鳴聲。是因為支氣管對異物的高反應性,產生痙攣以致氣道狹窄,氣體通過時出現喘鳴聲。 中醫治療: 哮喘大發作時可見正虛邪實相互錯雜。 臨床上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 發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 久病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 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 中醫辨證分型: (1)寒哮(發作期): 證候:喘憋氣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初起多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表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證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風寒外襲,內合於肺,邪實氣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肺氣鬱閉,不得宣暢則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陰盛於內,陽氣不能宣達,故面色晦滯;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均為寒盛之。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 方中射幹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黃宣肺平喘;、生溫肺蠲飲降逆;溫肺止咳,合為辛開、苦降,酸收於一方;再加一味安中以調和諸葯。 痰湧喘逆不得卧加瀉肺滌痰;若表寒內飲,可用,配蘇子、萊菔子、杏仁等化痰利氣。 主治在肺,應為治哮的專方。 當代名醫程門雪認為此方是治哮證之祖方。 (2)熱哮(發作期):...

中醫藥治療肝炎与臨床實例探討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摘要】   目的了解中醫藥治療肝炎的机理。方法:運用傳統的中藥和現代中藥復方通過臨床實例治療;結果:病人的肝功能檢查報告結果顯示(三酶)全部康複正常值。 【關鍵字】     肝炎、中藥、SV《華陽複方》   現代醫學的肝炎,是西醫的病名,分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在傳統中醫學有黃疸、脇痛、膽脹、肝腫瘤(肝癌) ,肝病亦分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膽濕熱等。中醫學說認為,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泪,肝在五行屬木。肝在中醫學主藏血,又為血庫,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現代醫學則認為肝是造血和過濾病毒的器官,(中醫學認為脾臟吸收水谷精微而產生氣血)。 慢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傳染性的疾病。有過往史和家族史的病人比普通病人高出數倍以上,所以家中有人患了肝炎要及早治療和做好預防工作,避免肝炎病毒傳播。中醫學將肝炎大概分五類型辨証: 1. 肝炎病毒入侵人体的時候,如上呼吸道感染,肺功能受到肝郁肺燥的影響,將顯示慢性肝炎對肺腑功能的損害,在臨床上反復出現鼻敏感、傷風、扁頭腺炎、氣管炎、哮喘、咳嗽、氣促、痰多、痰血、脇痛、便秘或便血等病症。肝炎病毒侵肺的表現,中醫學辨証為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熱邪灼傷肺絡,肝熱引至血熱、熱入營血、形成肺燥,如未能及時有效診治、亦傷及腎陰,形成腎水不足、腎陰虧虛、腎不納氣的咳嗽或哮喘,亦容易誤診為肺結核(肺癆) 。 2. 肝炎侵体亦傷及脾臟,中醫學認為肝木橫尅脾土,  脾胃失司,濕邪乘侵脾土,濕困脾乏、脾虛,濕濁化熱,熱入營血、臟腑和絡脈,濕熱蒸騰。在臨床上表現有腸胃濕熱,大便秘結,口干口苦,熱邪傳入陽明,可在肌膚透發各種皮膚病,如“帶狀泡疹”(生蛇), 神經性皮炎, 風疹、濕疹,紅斑疹,牛皮癬(銀屑病)等等。脾胃寒濕型的肝炎還有明顯的疲倦、嗜睡、失眠、虛浮、眩暈、少氣懶言、納少腹脹、下肢浮腫、雙腿無力等等。 3. 肝炎病毒作為疫毒病邪侵入人体后,使患者正氣不足,肝邪不能疏泄,肝陽偏旺,肝陰虧損,心血衰耗,邪入血份勢必侵襲五臟六腑,致使臟腑功能紊亂,逐漸發生机能衰退,進一步演化為氣血生化不足,成為氣血兩虛、陰陽失調;女性表現月經失調,月經提前或延期,經血甚多或不止,甚至一月兩經,重者反複流血。兒童表現常流鼻血,寢食不安;青年則表現胃出血,臉部出現暗瘡,甚至反複不愈,或臉色蒼白易頭暈;氣血兩虛的肝炎患者,日久無精打采,体型消瘦、心悸眩暈、失眠多夢、嗜睡懶動,等等。化驗檢查,紅血球、血色素、白血球、血小板值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血清白蛋白降低。 4. 肝炎病毒在人体日久氣虛血瘀,標實本虛(中醫學認為,肝已失去疏泄功能),是過渡到肝硬化的階段,亦稱早期肝硬化。肝為藏血之臟,瘀血蘊積,肝腫堅硬,肝血瘀阻不通,右脇剌痛,痛有定點,固定不移,或常有隱隱作痛,因血份瘀阻,故病情也較深而重。  中醫學認為肝絡阻血瘀,現代醫學稱瀰漫性血管凝血症(DIC),是一種重型肝炎的凝血功能障礙,常因急性黃疸型肝炎或重症肝炎致使患者死亡。肝炎影響肝絡瘀阻的病况,常有女子月經失調,經痛、經閉、不育症等,亦有導致各種功能紊亂或失血現象,如鼻出血、胃出血、皮下出血、便血、血尿等等。(是因為肝臟漸變失去藏血、統血的功能) 5. 肝炎的病情如醫療不當或不受控制,就慢慢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硬化腹水,亦是邁向肝癌的不可逆轉的發展,所以肝炎的治療應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在中醫學,肝癌是以臟腑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主病在肝,漸為癥積而成,臨床上症見右脇腫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或有黃疸或昏迷等的主要表現。肝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長壽,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肝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占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僅次於胃癌、肺癌。以發生年齡31~50歲為最多,男女比例8:1,大多數肝癌病人發現確診時已是第三、四期、即屬晚期,錯過了第一、二期的治療或可以做手朮切除的机會。 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而且病情發展迅猛,發現晚期的肝癌病人,一般僅有1~6個月左右的生存期。  中醫學治療肝炎、肝硬化,肝癌已有几千年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已有記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諸病源候論‧積聚候》指出:...

中醫藥治療肝炎与臨床實例探討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摘要】   目的了解中醫藥治療肝炎的机理。方法:運用傳統的中藥和現代中藥復方通過臨床實例治療;結果:病人的肝功能檢查報告結果顯示(三酶)全部康複正常值。 【關鍵字】     肝炎、中藥、SV《華陽複方》   現代醫學的肝炎,是西醫的病名,分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在傳統中醫學有黃疸、脇痛、膽脹、肝腫瘤(肝癌) ,肝病亦分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膽濕熱等。中醫學說認為,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泪,肝在五行屬木。肝在中醫學主藏血,又為血庫,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現代醫學則認為肝是造血和過濾病毒的器官,(中醫學認為脾臟吸收水谷精微而產生氣血)。 慢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傳染性的疾病。有過往史和家族史的病人比普通病人高出數倍以上,所以家中有人患了肝炎要及早治療和做好預防工作,避免肝炎病毒傳播。中醫學將肝炎大概分五類型辨証: 1. 肝炎病毒入侵人体的時候,如上呼吸道感染,肺功能受到肝郁肺燥的影響,將顯示慢性肝炎對肺腑功能的損害,在臨床上反復出現鼻敏感、傷風、扁頭腺炎、氣管炎、哮喘、咳嗽、氣促、痰多、痰血、脇痛、便秘或便血等病症。肝炎病毒侵肺的表現,中醫學辨証為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熱邪灼傷肺絡,肝熱引至血熱、熱入營血、形成肺燥,如未能及時有效診治、亦傷及腎陰,形成腎水不足、腎陰虧虛、腎不納氣的咳嗽或哮喘,亦容易誤診為肺結核(肺癆) 。 2. 肝炎侵体亦傷及脾臟,中醫學認為肝木橫尅脾土,  脾胃失司,濕邪乘侵脾土,濕困脾乏、脾虛,濕濁化熱,熱入營血、臟腑和絡脈,濕熱蒸騰。在臨床上表現有腸胃濕熱,大便秘結,口干口苦,熱邪傳入陽明,可在肌膚透發各種皮膚病,如“帶狀泡疹”(生蛇), 神經性皮炎, 風疹、濕疹,紅斑疹,牛皮癬(銀屑病)等等。脾胃寒濕型的肝炎還有明顯的疲倦、嗜睡、失眠、虛浮、眩暈、少氣懶言、納少腹脹、下肢浮腫、雙腿無力等等。 3. 肝炎病毒作為疫毒病邪侵入人体后,使患者正氣不足,肝邪不能疏泄,肝陽偏旺,肝陰虧損,心血衰耗,邪入血份勢必侵襲五臟六腑,致使臟腑功能紊亂,逐漸發生机能衰退,進一步演化為氣血生化不足,成為氣血兩虛、陰陽失調;女性表現月經失調,月經提前或延期,經血甚多或不止,甚至一月兩經,重者反複流血。兒童表現常流鼻血,寢食不安;青年則表現胃出血,臉部出現暗瘡,甚至反複不愈,或臉色蒼白易頭暈;氣血兩虛的肝炎患者,日久無精打采,体型消瘦、心悸眩暈、失眠多夢、嗜睡懶動,等等。化驗檢查,紅血球、血色素、白血球、血小板值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血清白蛋白降低。 4. 肝炎病毒在人体日久氣虛血瘀,標實本虛(中醫學認為,肝已失去疏泄功能),是過渡到肝硬化的階段,亦稱早期肝硬化。肝為藏血之臟,瘀血蘊積,肝腫堅硬,肝血瘀阻不通,右脇剌痛,痛有定點,固定不移,或常有隱隱作痛,因血份瘀阻,故病情也較深而重。  中醫學認為肝絡阻血瘀,現代醫學稱瀰漫性血管凝血症(DIC),是一種重型肝炎的凝血功能障礙,常因急性黃疸型肝炎或重症肝炎致使患者死亡。肝炎影響肝絡瘀阻的病况,常有女子月經失調,經痛、經閉、不育症等,亦有導致各種功能紊亂或失血現象,如鼻出血、胃出血、皮下出血、便血、血尿等等。(是因為肝臟漸變失去藏血、統血的功能) 5. 肝炎的病情如醫療不當或不受控制,就慢慢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硬化腹水,亦是邁向肝癌的不可逆轉的發展,所以肝炎的治療應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在中醫學,肝癌是以臟腑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主病在肝,漸為癥積而成,臨床上症見右脇腫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或有黃疸或昏迷等的主要表現。肝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長壽,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肝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占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僅次於胃癌、肺癌。以發生年齡31~50歲為最多,男女比例8:1,大多數肝癌病人發現確診時已是第三、四期、即屬晚期,錯過了第一、二期的治療或可以做手朮切除的机會。 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而且病情發展迅猛,發現晚期的肝癌病人,一般僅有1~6個月左右的生存期。  中醫學治療肝炎、肝硬化,肝癌已有几千年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已有記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諸病源候論‧積聚候》指出:...

腳水腫與濕熱氣滯有沒有關系?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互聯网《醫學百科》 腳腫證名。水腫病的常見癥狀之一。見《證治要訣·腫》。“一作足腫。因濕熱太甚,脾虛不足,脾虛氣滯,久病正虛所致”。《醫林繩墨》卷五:“足腫者,謂腿足作腫也。有濕熱太甚而作腫者,其色紅腫---,有脾虛不足而作腫者,其色白腫---,有脾虛氣滯而不行者,腫久必有水出,破之難痊----,”     但現代醫學就須要從多方面去診斷腳水腫是身患何病?並不是完全氣候潮濕、身體濕熱會引起腳水腫那麼簡單呢。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水腫的原因,有可能是體質性的、腎臟病、肝硬化、心臟衰竭、內分泌異常及服用藥物引起的幾大類,局部血管或淋巴管阻塞:此類水腫通常好發於單側小腿。其中以體質性水腫最為常見。     事實上,造成下肢浮腫的疾病並不只限於腎臟病,還有很多其他的疾病,如心臟病,肝臟疾病、營養不良、甲狀腺疾病、血管病變等都是水腫的常見原因。一般心臟病引起的水腫,最先會從腳開始。出現水腫時,患者可以先觀察是一隻腳水腫還是兩隻腳都腫。心臟病引起慢性右心衰竭時,浮腫從而下肢踝部開始,逐漸發展到全身;肝硬化時,也是先兩下肢浮腫,以後出現腹水,最後全身浮腫。腎臟病病人,也可以出現下肢浮腫。不過,一般先從兩眼瞼或顏面浮腫開始,再發展到全身,病人清晨起床時,往往發現顏面浮腫,上眼瞼浮腫像“蠶寶寶”。心臟病引起水腫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而這樣的腫,一般會從身體體位較低的地方開始。足部、踝部的淺筋膜在下肢相對較少,且位置又低,心源性的水腫一般會在這些部位首先出現。另外,心臟病引起的水腫還有幾個特點: 在按壓時可以出現凹陷,但與肝腎疾病引起的水腫相比,硬度更大一些。 一般在勞累或體力活動後加重,傍晚時明顯,經過一夜的休息,常常會減輕甚至消退,但是當心臟病很嚴重的時候,就不能通過休息來緩解了。 典型是發生在雙側踝部。  心臟病引發的腳水腫和深層靜脈栓塞引發腳水腫都同樣嚴重,最常見的靜脈血栓栓塞,發生在骨盆、下肢肌肉中的深層靜脈內,只要長時間維持一定姿勢不動,血液滯留,就可能引起靜脈血栓形成,單側、局部會腫,摸起來硬邦邦,壓不下去,一旦血栓順著血流回流到肺部,發生肺栓塞,突然急喘、胸悶、胸痛、冒冷汗,甚至有致命危險。深層靜脈栓塞,電腦斷層掃描還發現早已合併有肺栓塞,原本以為會喘是肥胖造成或心臟病,沒想到一個腳腫竟暗藏這麼多危機。 根據統計,歐洲每年因為深層靜脈栓塞致死人數,遠超過乳癌、愛滋病AIDS、車禍以及攝護腺癌全部加總死亡人數的2倍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發生深層靜脈栓塞一個月內死亡率也高達7.1%。     由於篇幅有限,下期從中醫藥方面介紹治療各種腳腫的方藥。

腳水腫與濕熱氣滯有沒有關系?

黃榮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互聯网《醫學百科》 腳腫證名。水腫病的常見癥狀之一。見《證治要訣·腫》。“一作足腫。因濕熱太甚,脾虛不足,脾虛氣滯,久病正虛所致”。《醫林繩墨》卷五:“足腫者,謂腿足作腫也。有濕熱太甚而作腫者,其色紅腫---,有脾虛不足而作腫者,其色白腫---,有脾虛氣滯而不行者,腫久必有水出,破之難痊----,”     但現代醫學就須要從多方面去診斷腳水腫是身患何病?並不是完全氣候潮濕、身體濕熱會引起腳水腫那麼簡單呢。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水腫的原因,有可能是體質性的、腎臟病、肝硬化、心臟衰竭、內分泌異常及服用藥物引起的幾大類,局部血管或淋巴管阻塞:此類水腫通常好發於單側小腿。其中以體質性水腫最為常見。     事實上,造成下肢浮腫的疾病並不只限於腎臟病,還有很多其他的疾病,如心臟病,肝臟疾病、營養不良、甲狀腺疾病、血管病變等都是水腫的常見原因。一般心臟病引起的水腫,最先會從腳開始。出現水腫時,患者可以先觀察是一隻腳水腫還是兩隻腳都腫。心臟病引起慢性右心衰竭時,浮腫從而下肢踝部開始,逐漸發展到全身;肝硬化時,也是先兩下肢浮腫,以後出現腹水,最後全身浮腫。腎臟病病人,也可以出現下肢浮腫。不過,一般先從兩眼瞼或顏面浮腫開始,再發展到全身,病人清晨起床時,往往發現顏面浮腫,上眼瞼浮腫像“蠶寶寶”。心臟病引起水腫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而這樣的腫,一般會從身體體位較低的地方開始。足部、踝部的淺筋膜在下肢相對較少,且位置又低,心源性的水腫一般會在這些部位首先出現。另外,心臟病引起的水腫還有幾個特點: 在按壓時可以出現凹陷,但與肝腎疾病引起的水腫相比,硬度更大一些。 一般在勞累或體力活動後加重,傍晚時明顯,經過一夜的休息,常常會減輕甚至消退,但是當心臟病很嚴重的時候,就不能通過休息來緩解了。 典型是發生在雙側踝部。  心臟病引發的腳水腫和深層靜脈栓塞引發腳水腫都同樣嚴重,最常見的靜脈血栓栓塞,發生在骨盆、下肢肌肉中的深層靜脈內,只要長時間維持一定姿勢不動,血液滯留,就可能引起靜脈血栓形成,單側、局部會腫,摸起來硬邦邦,壓不下去,一旦血栓順著血流回流到肺部,發生肺栓塞,突然急喘、胸悶、胸痛、冒冷汗,甚至有致命危險。深層靜脈栓塞,電腦斷層掃描還發現早已合併有肺栓塞,原本以為會喘是肥胖造成或心臟病,沒想到一個腳腫竟暗藏這麼多危機。 根據統計,歐洲每年因為深層靜脈栓塞致死人數,遠超過乳癌、愛滋病AIDS、車禍以及攝護腺癌全部加總死亡人數的2倍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發生深層靜脈栓塞一個月內死亡率也高達7.1%。     由於篇幅有限,下期從中醫藥方面介紹治療各種腳腫的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