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哮喘病與肺、脾、腎最有關聯。
《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併行。 」由此可知,水飲精氣的散佈,和脾、肺最有關係,古書又言:「脾為生痰之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而基於金水相生原理,若久病咳喘不愈,多須從腎著手調理。 所以在論治咳嗽哮喘時多以肺、脾、腎三臟治理。
中醫辨証:
傳統中醫學上,氣喘(支氣管哮喘)屬於「哮證」範圍,致病機轉分先天內因與肺脾腎有關,及後天外因主要由於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飲食生冷、酸鹹、肥甘厚味等引起。 在臨床辨証可分:
- 發作期:寒性哮喘與熱性哮喘。
- 緩解期:表衛不固肺虛型、中氣衰餒脾虛型、元氣虧乏腎虛型。
中醫鑑別:
哮喘是指支氣管性哮喘。 臨床特點是發作時胸悶、咳嗽,大多成典型呼氣性困難,伴有哮鳴聲。 是因為支氣管對異物的高反應性,產生痙攣以致氣道狹窄,氣體通過時出現喘鳴聲。
中醫治療:
哮喘大發作時可見正虛邪實相互錯雜。 臨床上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 發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 久病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 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
中醫辨証分型:
(1)寒哮(發作期):證候:喘憋氣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初起多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表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證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風寒外襲,內合於肺,邪實氣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肺氣鬱閉,不得宣暢則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陰盛於內,陽氣不能宣達,故面色晦滯;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均為寒盛之。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 方中射幹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黃宣肺平喘;生溫肺蠲飲降逆;溫肺止咳,合為辛開、苦降,酸收於一方;再加一味安中以調和諸葯。 痰湧喘逆不得卧加瀉肺滌痰;若表寒內飲,可用,配蘇子、萊菔子、杏仁等化痰利氣。 主治在肺,應為治哮的專方。 當代名醫程門雪認為此方是治哮證之祖方。
(2)熱哮(發作期):
證候:咳嗆陣作,氣粗息湧,喉中如痰鳴吼,咳痰黃粘,咯吐不利,胸膈煩悶,汗出口渴,面赤口苦,不惡寒而口渴喜飲,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或弦滑。
證候分析:肺氣壅盛,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故喘而氣粗息湧,痰鳴如吼,咳嗆陣作;熱盛津傷故口渴;津液被灼為痰,故咯痰粘黃不利;痰火鬱蒸,則煩悶、汗出、面赤口苦。 病因於熱,肺無伏寒,故不惡寒;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痰熱內盛之征。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降逆。
方藥:《定喘湯》加減。 方中麻黃宣肺平喘;半夏、蘇子化痰降氣;桑白皮書、款冬花、生清熱潤肺;白果收斂肺氣。 甘草和中。 如痰鳴息湧不得臥,加、葶苈子;痰吐黃稠加;肺熱內盛可力,生;舌苔黃燥者可用通腑以利肺;痰熱津傷可配、南、粉。
(3)肺虛(緩解期):
證候:喘促短氣,語聲低微,自汗畏風,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質淡,脈細弱或虛大。
證候分析:肺主氣,肺虛則氣無所主,故喘促短氣,語聲無力;弱,衛外不固,故自汗畏風;痰飲蘊肺,故痰清稀色白。 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質淡,脈虛細,皆屬肺氣虛弱之征。
治法:補肺固衛,益氣平喘。
方藥:《玉屏風》加味,方中益氣固表;健脾補肺;祛風以助黃芪實表固衛,並加入桂枝、大棗以調和營衛。 若氣陰兩虛,出現咳嗆、痰少粘稠,口咽干,舌質紅可選用加味,加入沙參、川貝、以清熱化痰。 若食少便溏,肺脾同病,中氣下陷,宜用補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氣。
(4)脾虛(緩解期):
證候:喘咳痰多而粘稠,咯吐不爽,痰鳴,胸脘滿悶,噁心納呆,大便不實,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證候分析:脾虛健運無權,痰濁內生,留伏於肺,氣道被阻,肺氣失於宣降,故喘咳痰多而胸悶,痰鳴;脾為生痰之源,痰濁內停於脾故噁心納呆。 苔白膩,脈滑為痰濁內蘊之征。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平喘。
方藥:《陳夏六君》合《三子養親湯》。 方中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蘇子
降逆定喘;白介子下氣除痰,萊菔子消食化痰,加杏仁以燥濕豁痰理氣。
(5)腎虛(緩解期):
證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喘息更甚,形瘦神疲,心悸腰酸,或畏寒、自汗、面青、舌質淡,脈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久病衰,肺氣無主,故喘促日久,形瘦神疲;腎為氣根,下元虛損,氣不攝納,故呼多吸少;動則耗氣,故喘息更甚,氣不得續;腎陽虛,衛外之陽不固故畏寒面青。 舌質淡,脈沉細為陽虛之征。 若腎陽虛久,陽不斂陰,陰陽俱竭,可呈現顴紅、汗出粘手之象。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腎氣丸》丸加味。 方中以乾滋補腎陰;山萸肉、滋補肝脾,輔助滋補腎中之陰,並少入桂枝,附片溫補腎中之陽。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片;陰虛者去溫補之品,配、板膠;腎虛不納氣加胡桃肉、,或予參蛤散。 若屬氣陰俱竭可用生脈散合以滋陰納氣。 一再感冒咳嗽,延久不愈,用玉屏風散補肺實表、六君子益氣化痰,加上補腎藥如肉桂、補骨脂、蛤蚧等,補腎納氣。
中藥霧化治療劑:冷哮用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各10g,蘇子、橘紅各5g;熱哮用麻黃5g,杏仁、黃芩各10g,石膏30g,花20g,水煎2次,再濃煎並反覆過濾,沉澱,取液50ml,裝瓶,超聲霧化,口腔吸人,每次霧化時間為40分。
小兒喘息樣支氣管哮喘:
此病並非一個獨立的病症,僅係一臨床概念,泛指一組有喘息表現的嬰幼兒急性支氣管感染而言,可以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併發細菌感染,此病是因為嬰幼兒氣管支氣管較為狹窄,周圍彈力纖維發育不完善,易因感染,或其他病理刺激,使黏膜腫脹充血,引起氣管狹窄與阻力增加,炎症時分泌物增多,且黏稠不易咳出,因而產生喘鳴,因為反覆感染而有復發性,一般在四歲以後,因為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復發次數減少而痊癒。 臨床上小兒因臟腑嬌嫩(稚陽之體
),傳變迅速,故易夾痰、夾滯、夾驚等。 治療上不宜用猛劑,應以「培元固本」和「扶正祛邪」透過辯證給於適當處方。
中醫針灸治療:
- 體針: 取(1)定喘、孔最、腎俞;(2)肺俞、大椎、足三裡。 每天取穴1組,交替使用。 10~15天為一療程。 對冷哮發作病人可即刻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降低氣道阻塞。
- 敷貼:採用董征的“採用董征的”消喘膏“白介子、廷胡各21g,細辛、甘草各12g)每年三伏天進行穴位敷貼,3年為一療程。
中西醫結合治療:
對哮喘病人的治療目的,主要是使急性發作期病人迅速解除癥狀;使緩解期病人能有效地預防復發。 在輕度發作期,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哮喘即可得以緩解。 如果在中度發作期或病情進一步加重或哮喘持續狀態時,應在中醫辨證施治基礎上,積極使用西醫解痙平喘,祛痰,抗感染,補液,糾正酸中毒等對症處理。 緩解期應以中醫辨證施治為主,預防復發。 病情穩定后,可採用中成藥以資鞏固。
醫囑:
冬季寒冷幹燥,是哮喘病高發期。 專家提醒,哮喘病人應特別注意防寒保暖、飲食調養並適度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以防止哮喘反復發作。
冬季氣溫變化劇烈,室內外溫度差異大,哮喘病人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以免感冒引發哮喘。
出行時應佩戴口罩,可防塵保暖。 盡量少去市場、影劇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可以多吃青菜、西紅柿、小白菜、橘子、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的果蔬,切忌食用肥甘厚味及海腥發物。 飲食調理上則可多攝取含維生素A、C及含鈣食物。 維生素A有潤肺、保護氣管上皮細胞能力,如番茄、魚肝油、胡蘿蔔、南瓜等;維生素C有抗炎症、防感冒、抗癌等功效,如大棗、蓮藕、檸檬、青椒等蔬果;鈣能增強氣管抗過敏能力,如橄欖、青菜、豆腐等。
在平日藥物調理上,脾虛氣喘可常食用山藥、南瓜、蓮子、白朮等補脾食品;腎虛氣喘可常食用胡桃、五味子、熟地、羊肉等補陽食品;肺氣虛喘可選食百合、杏仁、銀耳等補肺食品。 另外注意避免喝酒及過於生冷、酸鹹、油膩、過敏的食物。
專家提醒,哮喘病人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加機體免疫力,但不能過度,以慢跑、散步、太極拳等舒緩類運動為宜。 早上空氣幹燥寒冷,懸浮顆粒多,盡量減少出行。 平時生活中,建議多做深呼吸動作,經鼻腔緩慢吸氣,再用口腔呼盡,可以有效改善肺部通氣功能,達到吸氧換氣的目的。
緩解期應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氣功、散步、跑步、太極拳、游泳等另一方面,對每個病例應詳詢病史,掌握其哮喘形成過程,有可能解決其中某些形成環節而使哮喘得到長期緩解。
最後,過敏性疾病氣喘多在冬季發病,夏季緩解,反覆發作。 而中醫素有「冬病夏治」的理論,即在夏天未明顯發病時,多食對肺、脾、腎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到了冬天就可達到減輕病情或減少發作機會的效果。 現在雖然冬天過敏性氣喘病例的高峰即將過了,但希望大家平日能多在飲食藥物上依個人體質做好調養,來年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禁忌:冷氣、酒、茶皆不宜
與過敏共處,中醫建議過敏者不宜飲茶,氣喘的人尤其不要喝,以免誘發病灶。 能不喝酒,最好別喝,葡萄酒、啤酒等屬於寒性,過敏的人尤其不能喝。 另外,晚上12點過後,不要吹冷氣、電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