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柏金遜症的個人淺談

黃榮 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碩士)

柏金遜症在美國大約150萬人受影響。 1 若您患有柏金遜症,您或許知道這種神經活動失調尚無法完全治癒。 但您可能不知道,美國致力研究一種療法,可減輕柏金遜症的一些相關症狀。 2柏金遜症是一種會持續惡化的慢性或退化性神經活動失調,影響著全美 150 萬人。 1儘管大部分患者在 65 歲之後才發病,約有 15% 的患者在 50 歲之前即罹患早發性柏金遜症。 1 隨著柏金遜症的惡化,患者的行動越來越不便,使得日常活動如沐浴或穿衣,都變得困難或無法獨自完成。 許多症狀皆牽涉到動作控制,亦即控制肌肉與行動的能力。

柏金遜症的四個主要症狀是:

I.、顫抖(不自主、規律性的地手腳、頭部或全身發抖)顫抖是柏金遜症最顯著的症狀,通常是從局部如一根手指逐漸擴大為整隻手臂。 顫抖可能只會影響身體的一部分或其中一側,特別是在發病的早期。 並非所有柏金遜症患者皆有顫抖症狀。

II.、僵直(四肢或關節僵硬或不靈活) 柏金遜症所導致的肌肉僵直通常始於雙腿及頸部。 僵直會影響大部分患者,使肌肉變得緊繃且收縮,有些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或僵硬。

III.、行動緩慢或無法行動 , 動作遲緩是柏金遜症的典型症狀之一,久而久之,柏金遜症患者可能會漸漸駝背、行動遲緩,最後會喪失開始與持續行動的能力。 數年後,患者可能會變成無法行動,又稱為「僵硬」,再也無法移動。

IV.、平衡失調(平衡及協調性不佳)平衡失調的患者可能會駝背,頭部低垂且肩膀下垂。 他們可能會前傾或後傾,並可能會跌倒而導致受傷,後傾的患者傾向於「向後前進」,亦即步伐向後。

V.、患病成因和高危因素

柏金遜症是由於腦內稱為黑質的小區塊退化所致。 隨著黑質內的腦細胞死亡,大腦因而缺乏多巴胺。

研究專家認為多巴胺可促使腦細胞之間的溝通,進而控制行動,多巴胺的濃度減少將導致柏金遜症的症狀。 美國柏金遜症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有 80% 甚至在柏金遜症的行動症狀出現之前即已死亡。 3

專家指出柏金遜症通常會隨著時間惡化。 若您是柏金遜症患者,可能日常活動已出現困難,例如從椅子上站起或在房間走動。 隨著柏金遜症的惡化,部份患者需使用輪椅,或可能臥病在床。

VI.、柏金遜症的西醫治療

柏金遜症可用各種不同的藥物治療。 不過,這些藥物可能隨著時間而失去效力或造成令人困擾的副作用。 如果發生這種情形,美敦力的深層腦部刺激術 (DBS) 療法可能是現代治療的權威。 雖然治療柏金遜症的藥物可用以改善活動功能,但它們可能會隨著時間而失去效力、產生副作用,或兩種情形兼而有之。 此外,隨著病情惡化,控制活動功能所需的用藥量可能導致令人無法忍受或不良的副作用。

本中醫師近年用中藥、針灸治療柏金遜症的幾點體會:

辨証分型:

1、 髓海空虛

腎陰虛,精血不足,髓海空虛,神明失用,頭暈耳鳴,怠惰思卧,智慧下降,神情呆滯愚笨,記憶、判斷力降低,步履艱難,雙手顫動,舌瘦質淡紅,脈沉細尺弱。

2、 肝腎虧虛

肝腎虧虛,精血不足,血不養神、不養筋,肝腎虧虛表現為頭暈目眩,兩目無神,耳鳴耳聾,遲鈍呆痴。 腰膝酸軟,筋肉惕動或僵直(四肢或關節僵硬或不靈活)紅盜汗。 舌紅少苔,脈細數。

3、 痰蒙清竅

脾虛失運,痰濁內生,上蒙清竅,表情呆滯,智力衰退,或哭笑無常,倦怠思臥。 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口多涎沫,頭重如裹。 行動緩慢或無法行動 ,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4、 瘀血阻滯

臟氣虛衰,運血無力,瘀血阻滯腦絡,神情呆滯,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平衡失調(平衡及協調性不佳)口乾不欲飲,或肢體麻木不遂,舌質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針灸治療方法:

1.針刺處方

四神聰透百會; 頭部、督脈穴為主; 神庭透上星,通督醒腦; 本神、風池

太溪、懸鐘——滋陰補髓; 豐隆——化痰解蒙; 合谷、太沖——開關醒腦

配穴:

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 痰濁上擾加中脘、內關; 脾胃虧虛加足三裡、三陰交;

瘀血阻絡加內關、膈俞,或用大椎穴刺血。

方法:

根據虛實施行補瀉手法,頭部穴位間歇捻轉行針,或加用電針。 留針30~50min。 每日或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

2.頭針

處方: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

方法:將2寸長毫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快速行針,使局部有熱感,或用電針刺激,留針50min,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

3.耳針

處方:皮質下、額、枕、顳、心、肝、腎、內分泌、神門

方法:每次選用2~4穴,毫針刺用輕刺激,留針30~50min,隔日1次。 或用耳穴壓丸法

 

針灸療效評價

針灸治療柏金遜症近年來有較多的實踐,表明針灸對本症有一定效果。 可以減輕癥狀,減少西藥用量,增強體質,減慢病程。 實驗表明針灸有激發中樞5-羥色胺神經元功能,改善大腦皮層功能,通過改善血液迴圈,增強神經元能量代謝。 針灸多用頭皮穴位,與四肢穴位相配,除手法行針外,頭部還常用電針。 本病症較為頑固,療程一般較長

所以,還須要內服中藥,驅風化痰、活血散瘀,通竅百脈,益氣補血,補腎臟添腦髓等。

預防護理

本症的預防應重視治療中年患者的高血壓、高脂血症及腦動脈硬化。 堅持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情緒,多參加集體活動。 飲食忌油膩肥厚,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

 

參考文獻:

(1)人民衛生出版社 王玲玲主篇《針灸學臨床研究》

(2)趙立岩–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授課資料

Back to blog

了解更多

中醫藥膏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