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

中醫診斷 鑑別與治療哮喘病

黃榮

中醫認為哮喘病與肺、脾、腎最有關聯。 《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併行。 」由此可知,水飲精氣的散佈,和脾、肺最有關係,古書又言:「脾為生痰之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而基於金水相生原理,若久病咳喘不愈,多須從腎著手調理。 所以在論治咳嗽哮喘時多以肺、脾、腎三臟治理。 中醫辨証: 傳統中醫學上,氣喘(支氣管哮喘)屬於「哮證」範圍,致病機轉分先天內因與肺脾腎有關,及後天外因主要由於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飲食生冷、酸鹹、肥甘厚味等引起。 在臨床辨証可分: 發作期:寒性哮喘與熱性哮喘。  緩解期:表衛不固肺虛型、中氣衰餒脾虛型、元氣虧乏腎虛型。 中醫鑑別: 哮喘是指支氣管性哮喘。 臨床特點是發作時胸悶、咳嗽,大多成典型呼氣性困難,伴有哮鳴聲。 是因為支氣管對異物的高反應性,產生痙攣以致氣道狹窄,氣體通過時出現喘鳴聲。 中醫治療: 哮喘大發作時可見正虛邪實相互錯雜。 臨床上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 發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 久病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 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 中醫辨証分型: (1)寒哮(發作期): 證候:喘憋氣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初起多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表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證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風寒外襲,內合於肺,邪實氣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肺氣鬱閉,不得宣暢則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陰盛於內,陽氣不能宣達,故面色晦滯;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均為寒盛之。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 方中射幹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黃宣肺平喘;生溫肺蠲飲降逆;溫肺止咳,合為辛開、苦降,酸收於一方;再加一味安中以調和諸葯。 痰湧喘逆不得卧加瀉肺滌痰;若表寒內飲,可用,配蘇子、萊菔子、杏仁等化痰利氣。...

中醫診斷 鑑別與治療哮喘病

黃榮

中醫認為哮喘病與肺、脾、腎最有關聯。 《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併行。 」由此可知,水飲精氣的散佈,和脾、肺最有關係,古書又言:「脾為生痰之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而基於金水相生原理,若久病咳喘不愈,多須從腎著手調理。 所以在論治咳嗽哮喘時多以肺、脾、腎三臟治理。 中醫辨証: 傳統中醫學上,氣喘(支氣管哮喘)屬於「哮證」範圍,致病機轉分先天內因與肺脾腎有關,及後天外因主要由於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飲食生冷、酸鹹、肥甘厚味等引起。 在臨床辨証可分: 發作期:寒性哮喘與熱性哮喘。  緩解期:表衛不固肺虛型、中氣衰餒脾虛型、元氣虧乏腎虛型。 中醫鑑別: 哮喘是指支氣管性哮喘。 臨床特點是發作時胸悶、咳嗽,大多成典型呼氣性困難,伴有哮鳴聲。 是因為支氣管對異物的高反應性,產生痙攣以致氣道狹窄,氣體通過時出現喘鳴聲。 中醫治療: 哮喘大發作時可見正虛邪實相互錯雜。 臨床上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 發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 久病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 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 中醫辨証分型: (1)寒哮(發作期): 證候:喘憋氣逆,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呜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初起多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表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證候分析:肺司呼吸,外合皮毛,風寒外襲,內合於肺,邪實氣壅,故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肺氣鬱閉,不得宣暢則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稀薄有沫;陰盛於內,陽氣不能宣達,故面色晦滯;病因寒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均為寒盛之。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 方中射幹清利咽喉,宣肺豁痰;麻黃宣肺平喘;生溫肺蠲飲降逆;溫肺止咳,合為辛開、苦降,酸收於一方;再加一味安中以調和諸葯。 痰湧喘逆不得卧加瀉肺滌痰;若表寒內飲,可用,配蘇子、萊菔子、杏仁等化痰利氣。...